文 | 文学
出品 | 刺猬财经APP(ID:hxcj24h)
距白皮书发布1个月,Libra终于将枪口对准微信和支付宝。
△Libra负责人大卫·马库斯
在刚刚结束的听证会上,Libra负责人大卫·马库斯默认了将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竞争的事实。他表示,Libra不会与法币竞争,中国的支付宝和微信才是“假想敌”。
这坐实了此前的市场猜测。早在Libra白皮书面世之后,便有观点认为Libra将对标中国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依靠Facebook拥有的27亿用户,直指规模庞大的全球支付市场。
△听证会结束后,“Libra将与支付宝微信竞争”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
不可否认,Libra与微信和支付宝确有共同之处:依附大型互联网平台,借助现有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手段,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低成本的支付服务。
但Libra的野心似乎更大。它依附于一篮子货币,旨在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一旦取得成功,Libra将成为一个新的全球性货币。
就目前来看,虽然Libra在完全解决监管顾虑之前不会贸然推出,但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无法坐视不理,毕竟它可能对该国的传统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冲击,中国也不例外。
面对Libra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
Libra的威胁
背靠Facebook这棵大树,Libra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
公开资料显示,Facebook用户总量约为27亿,超过全球人口的1/3。单就用户基数来看,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无法与之抗衡。更何况,除了Facebook之外,Libra还有众多创始成员的加持。
不过,基于中国目前的金融和法律体系,Libra几乎没有可能与微信和支付宝正面竞争。星合资本董事长郭宇航认为,Libra天生就是“排斥”中国的:首先,中国无法使用Facebook;其次,中国对数字货币有着严格监管。
但微信和支付宝的出海布局很可能会遭受打击。一旦Libra上线,国内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全球化机会将会更加渺茫。
当然,Libra的潜在影响不止这些。
近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整理了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评论Libra的万字长文,文章从货币的三个功能剖析了Libra的发展前景和影响,刺猬财经APP(ID:hxcj24h)提炼如下:
1. 支付手段
作为支付手段,Libra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依靠社交平台网络推广使用。Facebook社交平台和微信类似,用户都是个人,网络效应与零售支付、小额支付联系在一起。可以想象的是,它可以采取类似微信红包的激励措施吸引使用者,平台的庞大的用户群体可能使Libra的起步很快。
但Libra 作为支付手段也有劣势。Libra虽与法定货币挂钩,但非一对一的透明联系,是和一篮子货币挂钩,受汇率波动影响,必然会增加交易成本。
正因为如此,跨境支付或汇款被视为Libra的优势领域和突破口。然而,跨境支付费用高不仅有技术因素,还有监管成本,不管美国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都存在监管要求,这无法通过技术手段消除。
2. 储存工具
长远来看,Libra最有发展潜力的地方是作为储值工具。储值工具是良币驱逐劣币,币值较稳定的更易成为储值工具。Libra作为储值工具,依赖其庞大的网络,可以提供交易成本较低的流动性资产,可能挤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货币。
Libra作为流动性资产,其基础是和主要的可兑换货币挂钩,潜在优势在于其持有人是一般居民而不是少数政府机构,应用场景有广度和深度,和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紧密相连。
3. 记账单位
Libra作为记账单位阻力不小,因为记账单位一般是政府规定的。Libra不像支付宝和和微信支付完全依附人民币,而是一篮子货币的衍生品,跟美元比并不透明,很难成为记账单位。
Libra或许可以在少数法币币值不稳定的国家发挥记账单位作用,出现“双货币体系”,但历史经验表明这种双货币体系很难持续。
综上所述,彭文生判断,支付手段可能是Libra起步阶段的突破口,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储值手段的作用更重要,是推动Libra真正成为一个货币的主要力量。“Libra现在是0,按照常理起步会比较慢,但我们不能低估其社区网络带来的规模效应。”
如何应对Libra
Libra来势汹汹,究竟该如何应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程华表示,如何应对Libra带来的挑战,在国内主要有三种声音:
第一种是能否由阿里、腾讯等国内多一些的大型企业加入Libra的100家成员体系;
第二种声音是要加快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
第三种声音是中国国内的大型互联网企业要联合建立联盟链。
事实上,早在Libra白皮书发布前夕,国内研究者就曾表达过对中国区块链和加密金融发展的担忧。
数字资产研究院研究员孟岩指出,美国主流经济正在一步步拥抱区块链和加密资产,但它的影响力和Facebook加密货币相比,都相形见绌。
孟岩认为,Facebook加密货币将是2009年比特币主网启动之后加密货币领域最重大的事件,标志着非国家发行的数字货币应用从1.0升级到2.0。“如果在数字经济革命新的阶段,中国不能积极参与。不但将在新的竞争中落于完全被动,而且在互联网和金融科技领域已经取得的优势也可能丧失殆尽。”
他为此提出了四点建议:
1.中国必须参与这场数字经济新竞赛,不能逃避;
2.增强危机感,提升对新一轮数字经济竞争的认识水平;
3.增强信心,放大格局,敢于竞争;
4.面对现实,放开对加密数字货币的学术和技术讨论。
在Libra听证会结束后,清华经管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主任罗玫也撰文表达了关于中国“绝地反击”的思考。她在文中提到,Facebook开发的Libra项目可以类比为一个以美元为支撑的世界级“支付宝”(世界数字货币),而Libra项目对世界金融体系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因为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和区块链的普及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
在罗玫看来,Libra项目构建以美元为支撑的数字货币将挑战各国主权货币,更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强势取代落后国家的主权货币,Libra项目沦为美国金融霸权的长臂管辖工具,仅仅是时间与程度的问题。
罗玫还借助美国制裁华为的例子亮出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等被卡了脖子,才想到要发展”、“以开放与包容的姿态,拥抱比Libra更加开放的分布式系统”、“开发比Libra更加开放,全世界公有平等共享,基于人民币的区块链金融应用,这是人民币实现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官方表态:已批准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
对于Libra的挑战,中央媒体和高层显然已经未雨绸缪,在最近一段时间密集表态。
率先发声的是人民日报社旗下的《环球时报》英文版。6月25日,《环球时报》英文版明确提出“全球数字货币竞争时代,中国不能缺席”,并号召中国必须参与这一轮数字经济竞争:“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竞争时代的到来,中国产业和监管机构都有必要就数字货币进行更多对话,理解甚至是鼓励数字货币。否则,中国有可能会在新的金融格局中落后。”
《人民日报》随后发表题为“脸书的Libra:改变世界或打开魔盒?”的文章,指出Libra存在数据隐私、金融垄断和监管、降低发展中国家货币主权3大问题,但也表示“打败你的从来都不是对手,而是新手,面对Libra这样的新事物,我们有必要保持关注和思考”。
与此同时,包括央视在内的主流媒体也在密切关注区块链和数字货币。而央行高层的表态,则进一步表明了立场:密切关注和研究Libra,加快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争取在数字经济竞争中的话语权。
7月8日,在数字金融开放研究计划启动仪式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透露,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目前央行正在组织市场机构从事相应工作。
王信表示,2014年在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的倡导下,央行就已开始进行对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工作,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工作目前由央行货币基金局管理。
他同时提到,Libra的推出引起了央行的高度重视,因为它自称一揽子货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任和广泛使用的问题,另外它基于Facebook大型社交网络平台,随着进一步使用,将来除了可能会在支付领域发挥作用,还有可能行使货币职能,这对各国的货币政策、金融稳定乃至对国际货币体系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
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则撰文称,Libra创造的是跨境自由流动的可兑换数字货币,这类稳定币的出现和发展,无论是从对货币政策的执行还是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都离不开央行的支持和监管,以及各国央行及国际组织的监管合作。
穆长春认为,长远来看,如果人民币不可兑换,就会和其他弱势货币一样,必然受到Libra侵蚀,唯一有效的应对,就是尽快让人民币实现可兑换,才能抵御住Libra的侵蚀。
对于Libra带来的挑战,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坦言,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国际化、全球化的一种货币,是一种强势的货币,导致主要货币和它产生兑换关系。“这个东西并不一定是Libra,但从最近几年的趋势看,会有不少机构和人员试图建立一种更有利于全球化的货币。”
周小川建议,对加密货币和货币全球化的研究应该趁早,可以借鉴香港“货币局”的港币发行制度,对数字货币的发行方要求100%担保。“过去我们对这个重视不够。随着加密货币交易市场出现巨幅波动,大家逐渐接受了这个观点,现在都强调100%备付准备。”
如今,距Libra白皮书发布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但关于它的讨论热度仍居高不下。从国家层面而言,Libra是第一个引起国内央媒和高层密集发声的加密货币项目,这也从侧面反映出Libra潜在的巨大影响。
可以预见的是,Libra的出现让国内高层重新审视数字货币,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
参考文章:
1. 彭文生万字雄文详解Libra是与非
2. Facebook 数字货币:缘起、意义和后果(万字长文)
3. 面对Facebook Libra,中国绝地反击的思考
本文来自,仅作分享,存在异议请联系平台删除。本文观点不代表刺猬财经 - 刺猬区块链资讯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