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孟岩先生的分享
由“DAO 区块链智库”采编
孟岩|CSDN副总裁
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石性理论,告诉我们两个基本观点:第一,好的市场经济是组织人类大规模协作的效率最高的方式;第二,要达到市场经济的最佳状态,需要明确的私有产权和非常低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越低,一个经济体能达到的生产率就越高。
1.区块链对商业的意义
最近有人说,所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中心化应用都可以去中心化,这话是不错的。但是反过来,仅从功能上来说,所有区块链上的 DAPP也都能以中心化 APP 实现。那么,差别究竟在哪里呢?
差别其实不在功能上,不在什么“业务痛点”上。只要说用区块链解决什么业务痛点,九成情况已经走错了方向。区块链以及去中心化技术,解决的不是业务痛点,而是在一个缺乏信任的环境下建立信任和传递信任。信任是商业的基础,我们今天任何一个行为和交易都离不开信任。所以,区块链对于商业的意义,正如互联网对通讯的意义一样重大。
但如果环境中并不缺乏信任,那么区块链的必要性就不那么突出。其实用当代的密码学协议,也能增强中心化系统的信任度。但唯独在跟钱或者说跟价值符号有关的场景下,人们受到的诱惑太大了,太有动力去造假了,甚至中心化权威也忍受不了这种诱惑。因此在这些场景下,信任是缺乏的,区块链就变得很必要了。
通证就是新一代数字经济中的价值符号,通证可以跑在区块链上,也可以不跑在区块链上的,但是如果不跑在区块链上,可信度就不是最高的。当区块链技术基础设施成熟之后,通证没有理由不跑在区块链上。
2.从股票到通证
1609年,荷兰阿姆斯特丹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股份制成为公司制的基石。一家公司成立的时候有股东,股东承担风险,提供初始投资。然后公司发展起来了,招收员工,跟合作伙伴一起生产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虽然一个企业的成功需要很多方面力量的协同,但是这个企业未来的所有权、收益分配权只跟股东分享,跟合作伙伴、员工、客户的利益关系全部用现金结算完成,一单生意做完就关系了结,公司未来的发展跟你没关系,这是现在的公司制。
那么通证经济要干什么?就是要通过挖矿和各种通证奖励一点一点把公司的所有权送给社区,一点一点地让参与者成为这个通证经济的主人。通证经济真正超越传统经济模式的,就在于把所有权和未来收益分配权通过通证分配给社群里每一个人,而不是只给到一小部分股东。通证经济模型是区块链社群的基本经济制度。
为什么通证经济有用呢?我们相信,如果把权益跟社群合理充分的共享,就会带来更大的价值创造。其中最大的成功就是比特币、以太坊这些社群。短短几年就构造了上千万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社群,大家在完全自愿自由的情况下,以通证为纽带,形成事实上的协作关系,支撑起数百亿美元的价值。
这个事情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告诉我们,如果更无私一点,更开放一些,把账算得更细致一点,把分配规则设计得更公平一点,是不是仅仅靠互联网,就能构造比现有企业更具竞争力的协作组织呢?
把蛋糕分好,就会把蛋糕做大。这就是通证经济的根本出发点。说白了,传统企业,甚至互联网公司最多能到哪?最多也不就是给你最好的产品,最棒的用户体验,最大的折扣,甚至免费,各种红包,各种券,我们怎么样?我们能把所有权都送给用户,看你们怎么跟我们拼?
虽然通证经济从原理上讲非常简单,比如去商店买东西,每买一瓶水都可以获得这个商店未来的一点点的收益分配权或者股权,你当然会选择优先去这个商店买东西。那实际上操作起来,大多数的通证经济都还没有做好,没有做到位。
3.通证经济的两个车轮:铸币税、时间价值
如果你投资了一个通证,然后你获得了激励,激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你可能自己感觉是1000块钱买进,5000块钱卖出,你得到了4000块钱的激励。但实际上严格来讲,我们应该把激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铸币税,另外一部分是时间价值。
“铸币税”就是token的铸造成本跟市价之间的实时差值。比如说比特币,现在是11500美金一枚,挖矿成本是3500美金。也就是说,比特币矿工只要挖出一枚比特币,顿时就获得8000美金差价,这8000美金的差价就是“铸币税”。如果把比特币放在冷钱包,等一年再卖出去,而这时比特币从11500美金涨到了15000美金,这部分增值就是时间价值。
一个健康的通证经济其实有两个分配,原来我们称为“零次分配”和“一次分配”,现在用“铸币税”和“时间价值”来表达,则更加生动形象。
那么“铸币税”分配给谁?这是一个很刚性的激励。比较理想的情况是,铸币税能够直接激励到社群里最重要、最核心的人物,然后努力把社群做强,把经济体做大,把核心经济行为放大,然后随着规模不断增加,体系不断增长,使token产生时间价值。
比特币的铸币税分配给谁?我们都知道是属于矿工的。比特币的矿工除了挖矿之外,还有一个角色,或说是一个使命,就是记账。那么比特币作为一个全球账本,它的“铸币税”就是用来鼓励那些诚实记账的矿工。那么比特币的铸币税分配是不是能够做到这一点?比特币的节点在挖矿的过程当中消费了很多电力,可以理解为,这些记账的会计在一个大场地,每个人不断消耗算力、电力,然后在自己的桌子上垒起厚厚的一沓诚信保证金。比特币的体系是记完帐之后,所有其他的矿工能够给你做验证,如果你记账不诚实,那么其他人就不认你的比特币收入,你压在桌子上厚厚的这一大摞诚信保证金就打了水漂。这个处置跟比特币的目标是不是一致的?显然是一致的。因为比特币要做的就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可信账本,那么铸币税的分配跟它定位是一致的。
那么相比而言,以太坊的“铸币税”就有点问题。以太坊的定位并不是一个全球账本,而是一个全球计算机。以太坊本来应该拼命鼓励开发者在上面开发有用的应用程序,把资产放到以太坊里面来,做各种各样的智能合约,然后基于这些节点,想办法帮助这些有价值的应用程序在我这得到顺畅的执行。但是这么做其实得不到太多,只能够收一点点可怜的gas费。当gas费高了,整个社群还要哭天喊地。所以做这件事没什么太大的效益,还不如踏踏实实去做矿工,耗算力来挖矿。以太坊系统的铸币税分配完全是抄比特币的。如果我们有办法回到2015年去修改以太坊的这样一个协议,想办法用一种相对来讲“防薅羊毛”的算法或者是一种制度,让以太坊的矿工节点在承担计算机执行的时候,能够分配到比较多的铸币税,可能以太坊会比今天的发展更好。
EOS曾经非常火,它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它违背了可持续原则。
EOS今天的市值是大约40亿美金,大家知道,在上市之前它融资并且变现的金额就约为40亿美金。这意味着EOS的创始方在整个项目还没上市之前,就把铸币税全部已经收完了。这相当于你让某个人完成一件工作,而且此人对于整个项目至关重要,你先把钱付完后,你也没有任何手段监控他。那么请问,这个中心有什么样的动力去不断把这个事做好呢?EOS每年只分给它的21个超级节点百分之几的通货膨胀,这样的“铸币税”就非常少。
通过对比特币、以太坊、EOS的发展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并不是说铸币税是决定性因素,但大家可能也会觉得铸币税跟一个项目的定位,跟项目的声称目标以及激励原则是否是一致的,这是很有影响的一件事情。
“铸币税”是“驱动轮”,“时间价值”是“从动轮”, 两个轮子之间相互配合。如果持续健康地运转,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需要有消费性。消费性的意思是什么?就是系统必须要向外界提供消费的产品服务,不光只是一个财务投资计划。
2)要有驱动性。“铸币税”的分配要能够激励社群的核心角色,让他们能够为社群的成长不断做贡献。
3)需要有网络性。当核心人群被铸币税驱动之后,随着人群的不断增加,价值能够以超过线性的速度成长。这里,我举比特币为例:2010年5月22号是比特币第一次产生价值,当时有人用一万个比特币购买价值40美金的披萨,当时比特币的价格大概是0.4美分,随着比特币社群不断成长,时间价值迅速放大。假设2010年5月22号那天,比特币社群人口是5000人,到今天是五千万人,大概成长了1万倍,但是比特币的价格从那天到现在涨了300万倍,也就是说,价值比人口的成长速度要快,具有网络性。
4)反射性。也就是说整个系统的价值如果上升了,要反馈回通证的价值,而且要让通证的时间价值跟铸币税都上升。
5)要有可持续性。铸币税的分配一定要一点一点、可持续地推动系统的发展。我们具体看一些例子。
4.Libra分配激励的特别之处
如果把Libra作为一个token,把所有Libra成员:100个联盟、分销商、用户,再加上各种各样APP里使用Libra的人,内部激励怎么分配?这种分配会导致什么后果?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实际是把Libra当成了一个有边界的社群。
我们要先搞清楚,Libra的“矿工”是什么人?很多人觉得Libra的矿工是这一百个节点。其实不是,Libra的矿工其实是你我这样的用户。当我们拿出1万人民币或者1万美金去购买Libra的时候,挖矿行为开始启动。承销商在Libra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它接收你的法币,然后自己跑到外汇市场上,凑成一个符合Libra要求的货币篮子,再去Libra的节点去购买Libra,再把Libra还给你,这个动作才算完成。因此,你我这些用户是Libra真正的矿工,是Libra挖矿这个行为的启动者。
但有意思的是,我们既是矿工,但是却不是铸币税的获取者,相反,我们是铸币税的缴纳者。这是Libra跟比特币、以太坊、EOS都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说,你是“矿工”,但是你不得到铸币税,你是缴纳铸币税的,那么在Libra这个系统当中,谁获得了铸币税呢?是reseller,也就是所谓的承销商。
这个承销商获得铸币税的体系,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及后果。因为,我去购买Libra的时候,除了购买它的价值本身之外,我要另外缴纳一笔小小的铸币税交给承销商。那么我为什么要交铸币税给承销商?一定是因为我获得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是什么?最直接的就是,Libra作为一个全球流通货币的流动性溢价;而承销商则由于向你提供全球流动性议价,所以能享受铸币税。
这个体系设计会带来一个后果,整个铸币税的分配会沿着对全球货币流动性这件事情有需求的地区,自然进行分配。像某些国家限制货币,不让你自由兑换,然后你自己的国家货币不稳定,越是这样的地区,越是会出现一个巨大的铸币税差价,然后一堆的承销商会沿着铸币税差价建立一个分销网络,来获取铸币税。
这带来一个结果,Libra会自然而然在全世界形成一个铸币税的不平衡状态,然后会在那些对于对货币流动性特别有需求的地区形成巨大的差价,然后里面会形成很多的、无孔不入的毛细血管分销网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所谓的“新的货币战”。注意,这个毛细血管不一定出现在现实世界当中,它完全可以是在网络当中,甚至是暗网当中出现。
Libra最为不同的在于它是一个双币系统,Libra在它的一百个节点中会分配一种叫做Libra Investment Token(LIT)的通证,通证是用来分配系统当中的收益和利润的。我认为Libra的利润来自整个Libra交易过程当中所收的手续费、交易费、跨境转账的服务费用、各种各样的institutional利润等。而奖金是什么呢?我猜可能来自利润的一部分,也可能来自某些特别的铸币机制,然后把一部分铸出来的通证存在奖金池,用来奖励LIT的持有者。随着汇率的变化,一部分Libra可能被凭空增发出来,这部分Libra就可以用来做奖金。
Libra这个模型其实是我最推荐大家无脑采用的一个模型,即一个通证专心专意做流通,另外一个只用来分流通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利润。流动过程当中分配的利润,是不是又触到了STO这条线?确实是的,Libra的LIT是一个如假包换的STO,那么将来它如果要上市流通的话,它就必须要走STO的监管路径。但很可能LIT在一开始,以及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上市,只在一百个节点内部流转。因为不向公众发售,并不触犯证券法。
6.从单通证到双通证
读一下哈耶克的《货币的非国家化》,就会知道,当货币的市场地位由自由竞争决定而不是政府指定,那么长时间来说,货币就跟普通商品一样,最终决定其地位的,只能是满足用户需求、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现在看上去比特币的地位似乎不可撼动,那是因为其他币存在的时间还太短。比特币现在是十岁,莱特币是六岁,以太坊是四岁,BCH 不到两岁,EOS 只有一岁,差别是很大的。但是过三十年呢,比特币四十岁,莱特币三十六,以太坊三十四,BCH三十二,EOS三十一,差距就没那么大了。大家不要忘了,还会出现由政府或者主权国家联盟支持的数字货币,未来的竞争将会很激烈。
每当比特币价格崩盘的时候,市场上就会出现各种声音,什么点位是支撑位,什么时候矿工会出手,什么时候比特大陆会出手,经过2018年11月的暴跌,大家知道这全是扯淡。暴跌的时候,根本没有刹车,不会有人敢跟市场对抗。从数学上讲,单通证系统注定是正反馈系统,也就是涨的时候拼命涨,跌的时候拼命跌。强大如比特币,也会有衰落的一天
我们就自然形成一个猜想,也许一个健康的经济体系至少需要两个通证。关于双层通证,还有一个经典案例是MakerDAO。MakerDAO的目标是为了产生一种美元稳定币,叫做DAI。它在系统中设置了两种通证,一种通证是DAI,还有一种叫做MKR。
当然,也可以说它系统当中还存在第三种通证,也就是以太坊的以太币。这个系统把这个以太币变成一个ERC20的通证,叫做PETH,然后把PETH作为储备,储备到库里,再以储备为基础发出DAI。但是我们要知道,如果一定要把这部分以太看成是一种币,也是可以的,但事实上它也可以是黄金,也可以是一个资产的MBS,也可以是一个仓单。这些东西都可以,所以我们不把它看成系统双币当中的一个,我们还是主力研究它的DAI和MKR之间的关系。
大家要注意的是MKR的作用。MKR是代表整个体系的权益通证,它的原点价值(整个通证找一个最基本的价值)是,如果想把DAI还回去,赎出以太来,要交一部分MKR作为费用。用以太去抵押产生DAI是非常通畅的,当反过来要用DAI去把以太赎回来的时候,要交一部分MKR作为过路费,这样就给MKR找到了一个刚性需求场景。这就给权益通证在系统里安排了一个特别的确切功能。这样一来,一旦当以太坊价格暴跌,整个以太坊的仓储里面的价值可能会剧烈暴跌,可能会导致在外发行的DAI负债会超过现在以太坊的安全水位。在这种紧急关头,他们的智能合约会自动抵押一部分MKR进到仓里,去加仓、去支撑对外发行的DAI的价值。如果整个系统都完全崩溃了,MKR作为整个体系的收益持有者,同时也要承担整个系统崩溃的风险,收益跟风险也还是对称的。
两个通证在一个体系当中流通,一个叫“流通通证”,另一个叫“权益通证”或者“权益币”。我们从MKR和DAI的互动关系,来看双层通证的优点,即流通通证可以尽可能地追求最大的流通性,而权益币就只专注于追求长期升值,各司其职;流通通证通常为低波动币,为系统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记账单位。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支持。比如说,可以通过相互分配权益通证的方式来分红;流通通证这方面,比如说像交易或挖矿,当你用我的流通通证进行交易,我会给你权益币作为奖励。
当然,双通证系统缺点也是很明显。首先在于流通通证的实现比较困难,流通通证是一个低波动的稳定币,而大家都知道,稳定币实现起来特别难。
如果锚定外部的稳定币,比如USDT或者法币,就需要有准备金。如果直接使用第三方稳定币。当然,可以直接使用第三方稳定币,但“踩刹车“的时候,我们会希望让我们的权益通证多分一些稳定币,可是这个时候,我们手上却没有稳定币的发行权,难以借力。
还有一种常见的做法:以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来承兑。比如说,如果我是卖水的,那么我的通证就可以兑水。但用户不可能一下子需要2万瓶水,对用户不存在太大的意义,公信力、接受度有限,而且大量企业存在严重的超发现象。
有一些著名互联网公司积分超发的例子,每一个积分都相当于他们对外的负债,背后都绑定了某些需要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承兑。因为“反正用户一时半会儿不会来承兑”,这些互联网公司就会有超发过多的积分。但有朝一日,他们算这些积分的时候,就会吓一跳,因为发行在外的、需要承兑的积分可能已经超过了他们很长时间的销售额和利润,这就非常可怕了。
权益通证的缺点就是监管障碍比较高。只要权益通证一分红,就会立刻被认定为Security Token。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大家要去做STO,然后去合规,找一个STO交易所,找那些合格投资人,再来吸引他们投资--这整个过程几乎是让人绝望的。也许这个情况在一年以后会好转,因为最近BlockStack刚刚拿到美国证监会的批准,这有可能预示着STO将被逐渐激活。
双币关系要想办法相互咬合、相互支持,在关键时刻“踩刹车”或是要“爬坡”的时候,会有很多手段来支持。从时机上来讲,先选择单通证,然后等到整个生态涨到一定阶段了,有一定的实力了,有一定的用户量了,再去进行双通证。如果一上来就做双通证,用户不容易明白,一定要由简入繁。
7.通证经济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
当我们用通证把一群人从一个弱关系社群变成一个强关系的组织的时候,这就是通证经济的系统设计。简单的说,就是为这个协作组织设定经济激励的制度,谁来生产,谁来消费,生产什么,怎么分配,要解决这些经济学里的基本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编程,只不过不是对计算机编程,而是对一个组织进行编程。
第一个层次叫做降低营销成本,扩大用户群。目标就是通过类似于游戏化的方式,通过增强社群的凝聚力,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预期,然后把一些权益返给社群,从而降低营销成本,实现人带人,扩大用户群。
这个阶段,创新和盈利是根本。通证经济能够大幅度降低营销成本,帮助你创造客户,建立社群,创造客户显然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使命。通证经济跟庞氏骗局只有一线之隔,目前很多项目打着通证经济的旗号,实际上是在做庞氏骗局。区别究竟是什么呢?区别就是通证经济的系统中一定有消费者,不能说所有人都是财务投资者,如果所有参与生态的人都是财务投资者,那么这个系统就一定是庞氏骗局。
当有了一个强壮的业务和庞大的社群,社群内部进行直接的交易没什么太大问题,能不能在社群内部进行直接金融,也就是社群经济开放金融。只有进入到开放金融的程度,说得直白一点,在社群共识的基础之上建立了铸币权,在这个前提下,就可以不用考虑太多的、获取外界利润这样的问题。
通证所代表的多维价值观,以及通证时代可以见证到的高维经济。今天生活的世界,好像只有钱才是可以量化的价值,其他的价值维度无法量化表达。结果呢,我们就倾向于用钱来表达一切价值,其实是单一价值维度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这带来什么恶果呢?人们有一种倾向,对于同样一份贡献,一个社区对它有个价值的评估,而社区外面的人,往往倾向于低估这个价值。比如说有一个爱猫人组成的铲屎官社区,他们里面的人对于收养流浪猫的意义就会有很高的评价,而另一个社区是养水仙的,他们就会觉得收养流浪猫没有那么重大的意义。
区块链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社区可以先用自己的通证把价值观体现出来,一旦到二级市场和其他的通证交换,形成交换价格,这个价值观也就得到了外在的承认。这意味着我们这个社会可以有更多元、更健康的价值观系统,不会说是你有钱你就是大爷。还意味着你不需要为了赚钱而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你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做得出色,都可以获得财富的认可,这样一来,每个人可以活的更自由。
本文来自,仅作分享,存在异议请联系平台删除。本文观点不代表刺猬财经 - 刺猬区块链资讯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