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震动行业的1024谈话已经过去20天的时间了。如果说这一事件给行业带来了什么变化的话,那么相关影响主要还是体现在“精神支持”的方面——过去饱受争议的区块链在主流社会的眼中,终于变成了一个相对“正规”的行业。而区块链行业的从业者们,也无需再在人们异样的眼光中对自己的身份闪烁其词。不过从现在看来,除了一些咨询行业的人员因为高度的信息不对称而获得了一些机遇之外,整个行业预期中的红利——比如说大额的融资和高薪的岗位并没有体现出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区块链目前还是一个更多地存在于纸面上的概念,而具体应该如何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目前业内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思路,更不要说搭建在各种基础设施之上的去中心化应用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5g网络的发展历史——虽然其早在2013年就被列入了主要科技企业的发展日程表,但其真正的成为一个公共性的热门话题,还是在2018年5g国际标准推出之后,直到那时,上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商、以及下游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团队才开始真正地掏出真金白银来为5g买单。
而在2019年时,更是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5g手机和相关的流量套餐,虽然相关的配套产品都还不成熟,但其至少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一个行业的红利,很多时候并不是在相关的概念被提出之后就能马上出现,而是在相关的标准明晰后才会逐渐被释放出来,因为只有在预定的路线之上,资金的使用效率才最高,否则的话,再多的钱扔进去可能只能起到试错的作用,而在产品研发方面不会形成太大的效果。
过去几年的区块链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从2015年最早被提出概念,到将近五年后的今天,在没有任何行业发展标准的情况下,上百亿美元的资金被砸到了这个领域,结果正如外界所见,这个行业并没有诞生太多值得自豪的成果和进步。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目前社会资本对于区块链行业的投资十分谨慎的原因。
一、区块链机遇释放的必要条件:技术标准的制定
但是问题在于,为什么区块链行业至今为止都迟迟没有推出行业标准?毕竟,从各国官方部门表态要支持发展相关技术开始,到现在也已经经历了数年的时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上层还并没有想明白这项技术能够用在什么样的行业之上。
这个问题不解决,行业标准的制定就无从谈起。举个例子,现在人们都知道5g网络技术就是要为万物互联而服务的。所以,5g网络标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以下技术特点,解决目前物联网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几个阻碍:低功耗、大带宽,多连接。低时延。所有的行业标准细节,都是围绕这几个子目标而展开的。
反观区块链技术,就没有这样顺利。虽然大家都知道这项技术方案确实是不错,可以将过去集中在公信部门的公信力进行横向的扩散与纵向的下沉。但在目前的经济科技背景下,这项技术可以被用在什么样的场景之中,是面向企业端的、还是个人端的?是用在金融行业、还是非金融行业?
目前上层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口径,这种纠结体现的最明显的地方就是:一边主流舆论要求要让区块链技术赋能非金融实体经济,一边又将金融场景定为区块链技术落地的重点方向。而在金融行业,一方面对包括比特币和山寨币在内的各种通证进行严格监管,另一方面却又对官方数字货币颇感兴趣,但官方数字货币究竟该应用在什么样的场景之下,却也始终给不出来一个比较清晰的说法。这其实都说明了,现在人们并没想好区块链技术应该被主要应用在什么样的场景当中。而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区块链行业就没法像5g一样大刀阔斧地制定出思路清晰的行业标准,更不要说释放与之体量接近的财富机遇了。
不过,尽管上层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表态始终比较模糊,但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看,就算中国方面想要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非金融领域,数字金融与数字货币方面的研究也是其绝对绕不过去的一个坎。这不仅仅是因为金融与货币是目前数字化程度最高、最有可能与区块链技术融合的细分领域;更重要的是,现在各国对区块链资产的研究已经快要演变成了一场军备竞赛。包括Libra和美元稳定币在内的数字国际货币的步步紧逼,都迫使央行方面不得不做出相关的动作,最近突然开始刷屏的DCEP,就是一个典型的明证。
但问题在于:跟万物互联不同,像金融这样的基础设施,对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实在是太敏感了。一招不慎,很有可能就会引发非常严重的社会危机。事实上,从相关的新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数字电网即便是因为网络问题而引发了大面积的停电事故,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往往也是短期的,至少不至于让一个经济体由盛转衰,但如果几家大型的金融公司出现了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很可能是既深且远的,典型案例就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
这就决定了一件事情:在制定区块链相关标准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更多,而且未来行业标准推出所面临的波折可能也要更多。一言而概之:区块链与金融方面的行业标准技术制约较少,但行政门槛很高。而其与非金融行业的结合之标准行政门槛较低,但技术制约较高。考虑到对于相关上层机构来说,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不可控的,而行政的调整往往是可控的。所以,在区块链行业的财富机遇被释放之前,上层机构一定会谋求行业标准的制定,尤其是区块链金融赛道,而与这一动作如影随形的,就是币圈很多人最担心的一点——那就是正规军进场之后,对于所谓“区块链原住民”生存空间的挤压。
那么问题来了:币圈哪个赛道最可能受到监管的严厉管制呢?
二、区块链标准制定的必要条件:针对交易所的监管
毫无疑问,对于监管部门来说,现在包括各种山寨币在内的数字货币,是一类特别麻烦的不定时炸弹。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很容易抽走真正致力于区块链技术发展的资金,更重要的是:这些山寨币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实在是给社会稳定惹出了太多的麻烦,同时对区块链行业的声誉也造成了一定损害。
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之后,很多此前质疑行业监管的人,现在都成了监管部门的坚定支持者,可以说,区块链行业的监管势在必行,已经是行业的共识。但问题是怎么监管?发币这件事本身是没法管的,它的门槛太低,而且在全球各地都可以进行,几乎完全无法控制。就好像一个人往网上传盗版电影一样,这件事情,真的是谁也管不了。
参考其他行业的监管经验,我们有理由认为:有关部门肯定不会在发币管制这件琐碎的事情上花费太多时间,而是会在另外一个环节加大管控的力度——那就是作为买卖中介的交易所,毕竟,发币这件事情本身只是一个套利的途径,而只有上所产生价格,发币人才能够从中变现。就好像一个人在网上上传盗版电影只是一个途径,他的真正目的是要在流量网站上获取关注度一样,而如果一旦交易平台拒绝发币人上所,发币这件事情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尽管现在交易所的数量已经直逼项目方的数量,乍一看监管难度并不亚于项目方,但与来去相对自由、可以以去中心化社区运营的项目方不同,交易所一般来说都是比较本土化的。跟好坏判定相对模糊的底层公链不同,由于其服务质量有着明确的评判标准,因此为了确保高效的运营,交易平台必须要以公司的制度而存在。同时为了吸引投资方与大客户,包括创始人在内的社交关系网往往也需要活跃于国内。虽然玩跨国战略的交易所不是没有,但像币安这种比较成功的着实不多,大部分在全球各地四处放枪、放弃本土化战略的,往往只能被边缘化。比如说曾经的云币。
这样一来,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币圈的交易所大概率会是监管层在推出金融类区块链的行业标准前,进行严格管控的一个细分赛道。具体的管控措施目前还不得而知,可能是通过扶持类似于BAKKT的正规军,通过商业竞争的手段来让草根交易所边缘化甚至逐渐消亡,也有可能是通过简单粗暴的行政监管手段,借助发放牌照的方式来实现一刀切。但无论是哪种方法,现在这些交易所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很可能都是凶多吉少的。
而对于普通的币圈从业者来说,区块链行业未来这种监管的趋势所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就是:他们在这个行业里的话语权将会下降,而且是非常快速的下降,原因非常简单:就好像绝大部分直播网红最后都跑去带货卖钱一样,现在只要是人们能想到的、那些缺乏成熟商业模式的区块链机构,包括公链、自媒体、甚至是卖矿机的,从企业、资本、搬砖、到个人从业者,近期都开始向着交易所方向发展。之前的某项统计显示,整个币圈内近一半的从业者已经聚集在了交易所领域,而且随着其他赛道的颓势有增无减,上述趋势估计还会变本加厉。这种从业结构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聚集在交易所领域的这些精英从业者们,很有可能会随着监管对交易所的集中重压而被“一锅端”,进而在这个行业内的影响力大幅下降,甚至彻底边缘化。这显然是一个老币圈人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状况。
但是,正如笔者在此前的文章中所提到的,这是一个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因为区块链原住民们相对于主流精英阶层早先的认知优势,主要就是建立在二者之间对于区块链的认知不对称上。而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他们并没能利用手中的资源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技术,也没能与外界之间重新拉开新的认知差距,可以说,这些老行业人们在正规军进场之后被挤压甚至出局的宿命,在过去的两年中,已经被他们自己亲自敲定了。
本文来自,仅作分享,存在异议请联系平台删除。本文观点不代表刺猬财经 - 刺猬区块链资讯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