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诺金系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
编者注:12月16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徐诺金发表《金融制度优势应加快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文章,文章称,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制度建设,提高金融服务质效。更好发挥金融基础设施在连接金融机构、保障市场运行、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重点基础作用。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硬件架构,确保金融系统信息稳定安全。加大金融信息共享、交流力度,推动共建综合性金融数据统计平台。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加强对数字货币研究和交流合作,密切跟踪国际数字货币发展趋势,努力在国际数字货币领域赢得主动权。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系统总结了我们党在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的历史经验,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要“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和“发展绿色金融”等要求,为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能力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我们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治理体系已基本形成,这是新中国金融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未来金融改革发展的道路遵循。在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金融新时代,如何保持战略定力,增强中国金融治理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道路,是我们金融人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把中国金融的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效能的根本任务与目标要求。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我国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强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制度是重要的国家基础经济制度。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深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会影响经济发展,解除金融抑制能够有效释放经济潜能。只有好金融才能服务好社会。金融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金融发展历史来看,一些国家曾因出现较大的金融风险事件,导致社会动荡不安。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金融向更优结构、更高质量不断深化的过程,完善金融治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国家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金融作用,提高金融治理能力,不断完善金融治理体系,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可以更好地保障国家安全。
(二)加快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破解金融发展难题、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金融需求的必由之路。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金融业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从实践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目的就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中,金融资本和金融企业普遍坚持利润至上的原则,逐利性的商业金融“身居闹市、财富信用、规避风险”,极易造成金融自我循环,投机过度,最终造成对实体经济的损害。尤其是扭曲的利益追求,造成对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的金融需求。这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金融发展难题,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进一步推进金融普惠性、包容性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新中国的金融天生就有“人民性”,如何在推进我国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和发展这一根本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面临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在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金融需求越来越强烈,而现有的金融体系难以适应这一现实需求。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复杂国际环境下,过去高速发展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和新风险可能更多。只有通过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发展普惠金融、小微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才能够有效破解金融发展难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金融需要。
(三)加快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提高我国金融竞争能力、适应国际金融发展趋势需要的必要条件。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中国金融业走了不少弯路,但也收获了很多的经验和很大的成就,尤其十八大以来,从体系结构、发展速度、实力规模上来看,我国金融业更是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仍面临“大而不强”的现实,金融结构还不够优化、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金融监管还存在一定短板、金融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此外,国际金融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金融创新、金融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我国金融业虽在近几年的创新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起步优势”,但部分领域的无序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金融业“弯道超车”。加快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突出“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学习借鉴国际金融发展经验,坚持金融“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有效提高我国金融业国际金融竞争力,这是顺应金融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增强我国金融业国际参与度和引领力的客观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经验和优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金融治理体系不断健全,金融治理能力有效提升,金融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建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体系、有效维护金融稳定的金融监管体系、行之有效的金融调控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对外开放体系。70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历经各种困难挫折而愈发成熟稳健,历经各种风险挑战而愈发开放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优势也愈发明显。
(一)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金融业的最大优势。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能够确保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根本保障,是新中国金融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封闭到开放不断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都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金融业成功支持了根据地的斗争和发展、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前后经济金融秩序的统一和恢复。改革开放以来,又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力支撑了宏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大局,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我国金融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外汇储备余额持续位居全球第一,也是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保险市场,金融业发展的活力和韧性不断增强。
(二)坚持把金融为民的理念情怀作为我国金融业的根本价值追求。“人民利益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中国金融人的价值追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金融的向往,就是中国金融人的奋斗目标。与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体系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更具有“人民性”,金融系统始终坚持金融为民、履职为民的情怀理念,推动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普惠性走在世界前列。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注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可持续性,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大力倡导发展普惠金融、金融扶贫、小微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金融服务普惠性明显增强,有力支持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实现了从“调节”作用,到“基础性”作用,再到“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历史性跨越。新中国金融发展的历程,历经从初期对货币信用、金融作用的肯定,到后期计划经济时代的否定,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肯定。但从根本上来说,是我们对金融业市场化认识深化的过程,也是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改革开放初期只有人民银行一家金融机构,发展到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各领域,种类齐全、竞争充分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实现从无到有的稳步发展,逐步建立了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日益完善。资本市场不断健全,新设立的科创板运行平稳,积极开展注册制改革试点。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持续深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高。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优化金融监管框架。成功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研究探索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维护了金融系统稳定。实践证明,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也是未来金融改革的大方向。
(四)坚持稳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是我国金融业的大国自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发展既不封闭僵化,也不盲目开放,始终坚持稳步扩大对外开放,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有效平衡金融对外开放、输入性金融风险与金融管理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序放开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限制,扩大各类外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范围,建立健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外资占金融市场比例不断提升。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相继推出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债券通。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正式纳入SDR货币篮子。尤其是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宣布加大开放力度以来,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重要进展,中国金融在稳步对外开放中金融竞争力日益增强、金融管理水平有效提高、金融影响力不断扩大,金融自信不断提高。
(五)坚持植根国情,从实际出发探索新中国的金融发展道路,使中国金融业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新中国金融业的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就是一个中外先进的金融经验、经济金融基本理论与中国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中国金融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实践表明,什么时候这个结合做得好,中国的金融业发展就顺利;什么时候忘了国情,脱离现实,盲目照抄照搬国外经验,迷信国外权威,中国的金融实践就会出问题。计划经济时代学苏联,否定货币金融;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做法盲目照抄照搬,如人民银行县支行几起几落的改革经历,大区行体制存在的问题,都说明了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对于未来意义重大。
加快推进我国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重道远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经济社会步入新时代,内外部的变化对我国金融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使我国的金融抓住世界百年变局机遇,助力国家振兴、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使中国人民真正过上共产党矢志不渝追求的美好理想生活,中国的金融业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改革发展任务需要完成。从当前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来看,我国金融业的适应性不强、竞争力不足、普惠性不够仍是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同时,金融监管能力滞后,金融宏观调控前瞻性、预判性和稳定性不足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足的内在表现,也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抑制。加快解决这些问题,正是我国当代金融人最大的政治任务,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在坚持和完善中推动我国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此,我认为,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让党的领导更加适应实践、时代、人民的要求。”金融作为政治性极强的工作,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更需要发挥党对金融工作把方向、谋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对金融工作领导,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金融业得到贯彻落实。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总结和运用金融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党对金融工作统揽全局的作用。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国有金融机构内部治理统一起来,促进“三会一层”的充分有效履职,创新党建与业务工作互促互融方式,更好发挥党对金融工作领导作用。
(二)继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道路,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不仅包括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还包括普惠金融,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四根支柱”,这也是中国特色金融制度的优势所在。要在金融发展中充分彰显中国特色金融制度优势,协调推动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普惠性金融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补齐普惠金融发展短板,深化对普惠金融内涵的认识,完善顶层设计,将普惠金融转化为每个公民切实享有的金融权利。更加关注金融服务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金融扶贫力度,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健全完善普惠金融试点,加大对普惠金融成熟模式的复制推广力度,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
(三)进一步深入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高质量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优化金融结构和金融服务质量,引导金融资源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切实发挥好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动金融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推动利率体系逐步“两轨并一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坚持以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应对处置金融风险,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法治化退出路径,增强金融市场活力。聚焦金融系统深层次结构性矛盾,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健全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丰富金融产品供给。
(四)进一步健全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和宏观调控体系,增强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和金融调控能力。在“一委一行两会”金融监管框架的基础上,健全中央各金融监管部门之间以及与地方之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和风险处置机制,及时弥补金融监管空白,加强综合监管和功能监管职能,增强金融监管的深度和穿透性,完善金融监管问责制度。正确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合理把握金融创新步伐。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聚焦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多措并举化解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持续整治非法集资等违法活动,遏制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倾向,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更好履行人民银行职能,加强逆周期调节,提高调控的预见性、稳定性和引导性,切实发挥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框架的作用。坚持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完善货币投放机制,更好满足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需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丰富宏观审慎评估手段,构建完善的宏观审慎监测体系,逐步将更多金融活动和资产扩张行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加强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微观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
(五)进一步深化金融对外开放,扩大国际金融参与度和影响力。加大金融对外开放力度,加强金融开放合作,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继续放宽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市场准入。稳步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扩大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范围,研究取消额度管理限制,着力引进长期稳定资本。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坚持“本币优先”理念,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等领域的使用,不断增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的影响力。
(六)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制度建设,提高金融服务质效。更好发挥金融基础设施在连接金融机构、保障市场运行、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重点基础作用。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硬件架构,确保金融系统信息稳定安全。加大金融信息共享、交流力度,推动共建综合性金融数据统计平台。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加强对数字货币研究和交流合作,密切跟踪国际数字货币发展趋势,努力在国际数字货币领域赢得主动权。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健全金融监管、金融组织、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处置问题金融机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等制度规范,尽快补齐制度短板,推动修订或出台《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普惠金融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为金融改革发展提供高质量法律制度供给。加强金融标准化高质量建设,在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注重对金融系统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培养,不断提高干部队伍金融理论综合素养和金融管理能力。
(七)进一步深植国情,从实际出发解决现实问题,是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加快推进中国金融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金融业需要借鉴外国有益经验,但必须立足国情,从我国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我国金融发展特点和规律,不能照抄照搬。”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传统金融业的转型,还是新兴金融业的发展,都要立足国情、历史和现实,汲取国内和国外、传统和现代经验,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从现实中找思路、找出路。要了解现实情况,不能理想化、书本化,更不能洋务化。中国的金融只有服从和服务中国的现实,中国的金融才能有出路,中国的金融也才能变为世界的金融。
本文来自,仅作分享,存在异议请联系平台删除。本文观点不代表刺猬财经 - 刺猬区块链资讯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