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Peter 王广忠 程序员,专业区块链讲解员
2019年12月11日,Twitter 创始人 Jack Dorsey 发推宣布,要出资成立一个独立的开放标准研发团队,开发一套社交应用的协议,最终目标是让 Twitter 成为这套协议的客户端。推文中并没有提到 Web3.0 这个词,只是明确表示了 Twitter 要从”基于平台“的应用,转换成”基于协议“的应用。但这正是 Web3.0 的最内核的内容。另外,Jack 也明确提到了会使用区块链,所以 Twitter 的方向跟 Web3.0 思路明显是高度一致的。本文的题目《要协议不要平台》,来自推文中提到的一篇文章的标题[1]。
那么类似 Twitter 这样的互联网应用转成“基于协议”方式开发之后,对公司或者用户有什么好处呢?现实中又是否真的可行呢?一起来看看。
协议和平台
当下,我们日常使用的应用中,有些是基于协议的应用,但是主流是基于平台的应用,咱们先来介绍一下协议和平台的区别。
所谓协议就是公开的游戏规则,是开放,中立的。比如我们使用 Web 是通过 HTTP 协议,这套协议是由一个非商业化的标准化组织发布的,任何人使用协议中涉及到的技术都不需要支付费用。协议中都是一些明确的规则,比如使用 HTTP 协议的时候,如果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 。
HTTP 协议中的规定是,首先找到 对应的服务器,然后把 about.html 页面下载到浏览器中打开。公开的游戏规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比如基于 HTTP 协议,任何厂商都可以开发浏览器,任何人开发的浏览器,只要遵从 HTTP 的游戏规则,都可以不受歧视的加入到网络中来。互联网协议的例子很多,聊天有 IRC 协议,视频通信有 WebRTC ,Email 有 SMTP 协议。
而所谓平台就是私人公司,“基于平台”的应用,特点就是规则不公开。例如,Facebook 就是典型的平台。应用内部是如何工作的,如何通信,数据的底层格式是怎样的都是他们公司自己定的。这样,数据跟应用形成了绑定,公司也就拥有了用户的数据。因为 Facebook 上的数据,用户自己是不能完整的下载的,即使可以下载,也不能用到其他应用中,因为数据格式不同。Web2.0 也被称为“平台互联网”,因为主流的应用,例如亚马逊,Facebook,Twitter 都“基于平台”。
总之,从表面上看,协议是一个文档,而平台是一个公司,似乎没有可比性,但是本质上协议代表的是开放的游戏规则,而平台是一套封闭的游戏规则。
平台的优点和缺点
Jack 在推文中也提到,早年 Twitter 就很像一套协议,但是后来走了另外一条路,逐渐变得中心化,发展成了一个平台。这并不是孤例,互联网早期很多“基于协议”的应用都没有真正腾飞,而是被平台代替了,例如,”基于协议“的 Usenet 被 Reddit 这样的平台取代。那么平台比协议有哪些优势呢?现在 Twitter 决定走”基于协议“的路线,又暴露了平台的那些劣势呢?
Web2.0 时代,平台胜出,不是没有原因的,对比协议,平台有很多优势。”基于协议“的网络应用都很多明显的问题。第一是不好升级,大家都有自己的客户端,想要升级协议需要达成共识,知名的案例是“浏览器战争”,各大厂商只顾自身利益,升级的愿望很弱。第二是因为规则公平,不能实现有效控制。如果老大没有什么特权,就很难出现老大,没有老大,很多事情就没有人能一锤定音了。第三,因为规则开放,难以商业化。商业化的一个前提是定义稀缺资源,开放的规则没有边界,很难定义。而对应这些问题,平台就有明显优势。首先,自己公司的应用,想升级,立刻就可以。其次,应用属于公司,有效控制很容易,例如可以有效的审核不良内容,优化用户体验等等。第三,因为强势的控制,所以可以随意的定义稀缺性,所以商业化很容易达成,例如可以通过卖会员资格收费。另外,更深层的,平台提供了商业活动必不可少的信任,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不信任支付宝,怎么会安心达成交易呢。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台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了。首先,平台要承受法律压力。以社交平台为例,同一时刻,监管部门会认为平台审查太松了,而用户会感觉审查太严,几乎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可能被封号。要知道,一个全球的社交化平台,要适应的可是来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监管方和用户,所以平台的发展举步维艰。其次,平台的信任危机也日益严重。Facebook 的隐私泄露丑闻,造成扎克伯克上听证会成了家常便饭。第三,平台是有私人商业利益考量的,而利益驱动会造成方向扭曲。内容平台本来要追求的是最高的内容质量,但是现在很多内容平台的首页上,充斥的却是博眼球的恶俗标题。
总之,平台的优势来自中心化带来的强有力的控制和信任,但是时至今日,平台最大的问题也出在中心化上面。
协议的优势
所以,类似 Twitter 这样的公司,想要切换回去中心化的状态,就比较合理了。那么“基于协议”的应用有哪些优势呢?
首先,“基于协议”可以让决定权从中心到网络边缘。平台上要推荐什么内容,并不是中心化的公司决定的,而是由处于网络边缘的一个一个用户决定。用户可以选择自己的客户端,或者安装自己喜欢的推荐算法插件,来决定自己想要看到的内容。例如,如果有人对于同性恋的话题很讨厌,那么就可以自己通过设置来屏蔽这些话题,不必强迫所有人都不能看相关话题。这样,带来的好处是,互联网公司没有了法律负担,可以安心的写软件,同时,用户会感觉自己发布内容变得更加自由了,也会在平台上更加活跃。
其次,”基于协议“可以把数据控制权还给用户。用户控制自己的数据,可以获得更好的隐私后台安全。数据不被单一的平台公司把持,也给了创业公司更多机会。举个例子,Gmail 之前,Hotmail 和雅虎邮箱就已经非常火了,但是不妨碍谷歌的人通过优质的用户体验赢得用户。Google 可以通过分析 Gmail 中存储的数据,给客户推广告,这个似乎跟 Facebook 类似,但是实际上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 Gmail 中的数据,不管是联系人还是邮件都是可以完整导出的,如果 Gmail 让用户非常不满意,那么用户很容易带着数据,换个 Email 客户端。但是 Facebook 的数据,即便能导出,也不能保证我和我的朋友继续联系了。
当然,”基于协议“的思路想要真正崛起,需要商业上行得通。“基于协议”的应用,可以通过推荐类似加速或者存储这样的增值服务来赚钱,例如 Gmail 客户端作为一个应用是免费的,但是,用户同时也倾向于使用谷歌的存储服务,来存储自己的邮件数据,谷歌于是可以通过解析这些数据,推送一些广告来挣钱。商业化是另外一个大话题了,这里不展开。需要强调一点,以往的”基于协议“的缺陷,例如不能实现有效控制和难以商业化的问题,伴随着区块链的诞生,已经有了解决方案。
Jack 的推文很好的总结了我们之前提过的”基于协议“开发应用的各种优势。第一,Jack 发现有些事情是中心化平台很难做到的,比如,给出一套全球通行的审查政策。第二,社交应用的推荐算法都不是开源的,用户没有选择的自由。第三,社交应用出于自己的利益,会去推容易吸引眼球的内容,而不是健康的内容。第四,新技术让去中心化变得可能,区块链提供了开放而且可持续的数据存放策略,以及治理机制和货币化机制。
结论
最后总结一下,对本节开头的问题给出答案。”基于协议“,可以让应用变得去中心化。平台可以避开监管困境,专注开发优质软件,用户则获得了更多发布内容自由和筛选内容的灵活性。但是,”基于协议“开发的愿景想要真正落地,要解决协议的开放性带来的种种弱点,例如,不能有效治理和商业化,区块链是克服这些弱点的关键技术。
另,Twitter 并不是第一个想开发社交化协议的公司。Web 之父 Tim Berners-Lee 的 Solid 项目[2],就是在这个方向的探索。
- [1] 文章链接是:
- [2]
本文来自,仅作分享,存在异议请联系平台删除。本文观点不代表刺猬财经 - 刺猬区块链资讯站立场。